当前位置:首页 |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

汶川地震灾区五年回眸:在废墟上重建生机的人

时间:2013-05-13 15:54:54     作者:奥特思普   来源:未知
本文导读:新华网成都5月13日电 (记者郝方甲、侯大伟、周劼人)5年前的5月12日,山塌路断,亲人走了,家没了。 这5年,灾区的人们每一天都在努力把日子过起来、过下去。而灾后重建,不仅是

新华网成都5月13日电 (记者郝方甲、侯大伟、周劼人)5年前的5月12日,山塌路断,亲人走了,家没了。

这5年,灾区的人们每一天都在努力把日子过起来、过下去。而灾后重建,不仅是把倒塌的房子盖起、把中断的道路修通,更重要的是让在巨灾中陷入绝境的人们重新看到生机,有希望,有信心,觉得日子有盼头。

守着遗址的老何:生活慢慢在恢复

那天,山塌了,青川县东河口村一下子被埋在了地下100多米,780多人遇难,全村一半多的人都没了。

何先通过世亲人的名字在遇难者石碑上密密地排了一列。地震时他在外省打工,回来后,家已没了。

“幸好儿子在成都上学,没的事,要不我真的没啥子活头了。”他说。

年近50岁的老何从此再没离开村子,守着家园的遗址生活着。他在刻着遇难者名单的石碑旁开了间小卖部,卖地震纪念品和祭奠用的菊花。

小卖部开在路边,总有来往的人问。刚开始,老何话不多,也不会笑,一提地震和过世的亲人就哭,听的人也陪着掉泪。

2009年夏天,别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,当时重建房还没盖好,两人住在安置帐篷里,爱人没怨言,就是一个劲劝愁眉苦脸的他离开东河口。

东河口是汶川地震灾区遭受次生灾害最多的地方之一,震后几年发生过数次泥石流,也是重建最难、完成最晚的地方之一。村民们眼看着建好的房子和地里的玉米、小麦,一眨眼就又被冲毁了。

地质专家说,东河口位于龙门山地震断裂带末端,不适宜居住。有些人搬走了,但老何不肯走,他要守着逝去的家人。每天在他的小卖部里,他一遍一遍给来访者讲述着曾经发生的灾难。

慢慢的,再提起地震、提起家人,老何也能忍住泪了。除了开小卖部和种地,打定主意不走的老何还陆续贷款买了摩托车和汽车,给村里出远门的人包车。他说想再多挣点钱,早点把贷款还上,还想给儿子办场婚宴。

今年老何杀了两头猪,做了800多斤腊肉腊肠,在新建的两层小楼过道里挤挤挨挨地挂着。老何指着说:“地震前我家每年都做这么多肉,生活算是恢复了!”

返乡创业的厨师:回来后就没想过再离开

水磨镇曾是汶川县的工业重镇,在岷江支流冲积出来的这一小块平原上,高能耗、高污染企业多达60多家。

广东佛山对口援建组用了几个月时间调研,最终决定借重建的机会对水磨镇进行产业转型升级,挖掘当地藏羌文化旅游特色,变工业镇为生态旅游镇。

2010年,少小离家的应堂辉回到了家乡水磨,在新开发的古镇特色步行街上开了家饭馆。

他是个厨师,离家后,从给人打工,到自己开饭馆,走得不远,但就是不回来。“以前落后的很,都是工厂,怎么做餐饮嘛!”

家乡大力发展旅游业,乡邻们记着应堂辉,力邀他回乡从头再来。

重建的水磨镇改头换面了,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,有时旺季碰上周末,进镇的私家车能排到一两公里外。应堂辉的饭馆也跟着火起来了,光2012年一年就挣了300万元。

芦山地震发生后,水磨旅游人数一度锐减。但应堂辉很有信心:“回来后,就没想过再离开。在外那么多年,能回家干,还这么有干头,多好啊”。

豪华农家乐老板:不为挣钱,为带头

在汶川县衔凤岩村,半山腰一片农家房屋中有一座雪白的U型两层小楼特别抢眼。这是村民张群英的家,也是她一手打造的“豪华农家乐”。

这个名叫“钟家大院”的农家乐,是张群英2012年投入300万元盖起来的,有二十几间精装修客房和酒店制式厨房。一问,客房旺季每晚120元,淡季每晚80元。

张群英是典型的“川妹子”,泼辣干练,快人快语。听记者问这些,自己先笑了:“便宜吧?怕我挣不着钱吧?”

10年前,张群英就想开农家乐了,但山村路不好走,鲜有外人来,加上她和丈夫在外东奔西走承包工程,一直没能实现。

汶川地震后,衔凤岩村的房子几乎都倒了,上山的路也断了。部队15日就赶到村里救援,后面还来了医疗队、志愿者。“我爸爸是被人从废墟里刨出来的,腿截了,命保住了。后来我就一直想,这么多人来帮我们,我们自己也得使劲啊!”她说。

看到山下重建修了平整的柏油公路,看到不远处水磨镇发展旅游红火起来,张群英开农家乐的念头愈发强烈了。她和丈夫用多年承包工程的积蓄投资盖起了这座小楼。

“开农家乐不光为自家挣钱,价格便宜是为了吸引更多游客,带动我们全村都来干乡村旅游。”张群英掰着指头算,“只要游客来了,就可能留下吃饭、采摘,就可能买土产,这样各户就都能参与了嘛!”

“我的梦想,就是带出一个农家乐村来!”这个川妹子又笑起来了。

救灾和尚:要换来他们的希望

恢复正常生活,过上更好的日子,并且看到自己有望通过努力实现梦想,这是激发灾区人们奋斗的最朴素的动力。

地震发生后,什邡罗汉寺里的和尚都放下经书木鱼,出寺救灾了。有人来向方丈素全法师求助,说湔氐镇的木耳种植棚都倒了,所有即将收耳的菌包都被压在下面了,那些绝望的耳农们想寻短见。

素全带着和尚们赶过去,二话不说就开始挖,把废墟里还能存活的菌包一个个抢出来。和尚的行动感动了瘫坐在地上、嘟哝着要“喝农药死了算”的耳农,他们一骨碌爬起来,有的扑到废墟上跟着一起挖,有的烧水送茶做起了后勤工作。

素全法师腿上每年发作的湿疹就是那次抢救菌包落下的,但他说,“值!一点小毛病,但换来了他们的希望。”

素全法师还清楚地记得,一名被截肢的男孩在医院扯掉输血管,只求一死,他赶去劝慰并向他描述残奥会时,孩子眼里突然闪出光来。

后来,家长告诉素全,这个原本爱打乒乓球的男孩,刚能拄着双拐下地,就挪到乒乓球桌旁拿起了球拍。男孩还得到了一位体育明星的赞助,装上了假肢,如今已经能自如行走、自由打球,笑脸又回来了。

灾区的人们相信,灾难的阴霾,会在爱、呵护与生机、希望中渐渐散去。